多年前配资平台买卖股票,一位美国上将曾直言:"如果不是钱学森、黄旭华、钱三强这三位关键人物,中国不会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如此突破性进展,美国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忌惮中国的军事力量。"
这番罕见的坦白,揭示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上三位关键科学家的非凡贡献。他们如同三根擎天柱,撑起了中国的国防科技大厦,让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,在短短几十年内拥有了让超级大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战略威慑力量。
一、钱学森: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人
1955年,一位瘦削的中年学者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到祖国,他就是被誉为"中国导弹之父"的钱学森。在美国期间,钱学森已是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家,参与过美军"回形针计划",帮助美国建立了喷气推进实验室。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曾说过:"他无论走到哪里,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。"
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即投身于中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。1960年,在他主持下,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"东风-1"发射成功;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;1970年,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"东方红一号"升空。
展开剩余73%钱学森不仅为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导弹和航天技术体系,更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科技人才。美国战略界普遍认为,正是钱学森奠定的技术基础,使中国在冷战期间就具备了战略威慑能力,彻底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。
二、黄旭华: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
在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史上,有一个被称为"深海幽灵"的传奇人物——黄旭华。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,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,带领团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成就。
20世纪50年代,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,教员提出:"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!"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在没有外援、缺乏资料的情况下,仅凭两张模糊的核潜艇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,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发工作。
1970年,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;1974年,正式交付海军使用。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曾评估,中国核潜艇技术比预期提前了至少十年,这主要归功于黄旭华团队的技术突破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1988年首次极限深潜试验中,时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随艇下潜,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。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,正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。
如今,中国核潜艇部队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柱,而这一切都始于黄旭华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。
三、钱三强:中国原子能科学的领路人
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,钱三强被称为"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"。这位师从居里夫人的核物理学家,在20世纪50年代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,成为中国核计划的技术总负责人。
1955年,国家决定研制原子弹,钱三强担任关键技术攻关的领导者。他不仅亲自参与理论研究,更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。邓稼先、于敏等后来为中国核武器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,都是在钱三强的推荐和指导下成长起来的。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;1967年,氢弹试验成功。从原子弹到氢弹,美国用了7年4个月,苏联用了4年,英国用了4年7个月,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,创造了世界最快纪录。
钱三强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突破,更在于他为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核科技人才培养体系。
回望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,钱学森、黄旭华、钱三强这三位科学巨匠,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,支撑起中国的战略安全大厦。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,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,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捍卫和平的国之重器。
美国军方的忌惮,恰恰是对这三位科学家贡献的最高认可。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配资平台买卖股票,他们的精神更显珍贵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