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»股票正规配资开户
中俄新一轮的海上联合巡航开始了,这一次果不其然,又是在美日都很关心的北太平洋。
根据外界消息,中俄海军联合编队在8月8日通过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,按照预定计划开展联合海上巡航行动,这也是中俄第6次联合海上巡航。
«——【· 联合编队的战略航线·】——»
8月8日清晨,北海道礼文岛西南约200公里的海面上,中俄海军联合编队的10艘舰艇组成的钢铁阵列划破平静海面。绍兴舰、乌鲁木齐舰等中方主力舰与俄“特里布茨海军上将”号反潜舰、“响亮”号护卫舰等俄方舰艇,以双纵队阵型依次通过宗谷海峡。
展开剩余86%这处宽约43公里的海峡,成为观察中俄海军战略动向的关键窗口。 自8月6日从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域启航以来,这支编队已完成“海上联合-2025”演习的全部科目。
在日本海进行的联合防空演练中,中俄舰艇构建的多层防空网络成功拦截模拟来袭目标,绍兴舰的130毫米主炮与俄舰“无风”防空系统形成火力互补。
转入巡航阶段后,编队以18节航速向东北方向挺进,其航线选择暗含深意——宗谷海峡不仅是日本海通向鄂霍次克海的咽喉要道,更是连接北太平洋与北极航线的战略节点。
此次巡航是中俄第6次海上联合行动,也是双方自2021年以来常态化合作的延续。2023年第三次巡航期间,中俄舰艇曾穿越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,最终抵达白令海公域。
而本次行动的特殊之处在于,编队携带的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可支持长达30天的持续部署,这意味着巡航范围可能突破以往,延伸至北太平洋更广阔海域。
«——【· 鄂霍次克海的立体攻防·】——»
进入鄂霍次克海后,联合编队立即展开高强度实战化训练。8月9日上午,编队指挥所突然拉响战斗警报,模拟遭遇“敌方”潜艇威胁。中俄反潜直升机相继升空,中方直-20与俄方卡-27组成搜索阵列,在半径50海里范围内展开地毯式搜索。
与此同时,乌鲁木齐舰的拖曳线列阵声呐与俄舰“猎户座”反潜系统同步开机,构建起立体反潜网络。 在联合反舰演练中,中俄舰艇采用“交叉占位”战术,绍兴舰与“特里布茨海军上将”号分别从不同方位发射模拟反舰导弹,对预设靶标实施饱和打击。
这种战术设计旨在检验多平台协同作战能力,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目标参数,确保各舰攻击窗口同步。值得关注的是,千岛湖舰在演练中为编队实施了横向油水补给,整个过程仅耗时25分钟,展现出极高的后勤保障效率。
此次训练还包含联合援潜救生科目。8月10日,西湖船模拟受损潜艇发出求救信号,中俄救援力量迅速抵达现场。俄方“别洛乌索夫”号救生船释放深潜器实施水下探察,中方潜水员则通过高压救生钟与模拟被困艇员建立联系。
这种跨平台协作模式,不仅提升了应对海底突发事件的能力,也为未来可能的国际救援行动积累了经验。
«——【· 北太平洋的战略博弈·】——»
中俄联合编队在北太平洋的频繁活动,折射出双方对这一海域战略价值的高度重视。鄂霍次克海作为俄罗斯“北方堡垒”的核心区域,其周边部署着俄军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基地。
而北太平洋公域则是连接东亚与北美的重要航道,全球约30%的液化天然气运输需经此航线。此次巡航中,编队刻意强化反潜与防空科目,显然是对区域安全形势变化的直接回应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中俄此举是对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柔性反制。近年来,美军在阿拉斯加部署的“堤丰”陆基导弹系统,以及美日澳频繁举行的联合军演,正逐步压缩中俄战略空间。
而中俄通过常态化巡航,不仅展示了维护航道安全的能力,更向外界传递出“共同应对西太安全威胁”的明确信号。正如俄方军事专家所言,这种协作模式“打破了西方对战略通道的垄断性控制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巡航与中俄海警2024年的联合行动形成呼应。去年9月,中俄海警舰艇编队首次进入北太平洋公海,开展渔业执法与联合搜救演练。
这种“军事+民事”的双重存在,标志着中俄正构建多层次海洋安全合作体系。从北极航道开发到太平洋战略通道维护,两国正通过务实行动,重塑区域安全格局。
«——【· 美日的焦虑与应对·】——»
联合编队的一举一动,始终处于美日情报系统的严密监控之下。8月8日当天,日本自卫队即派出“岛风”号驱逐舰与P-3C巡逻机,对编队实施近距离跟踪。
而美国北方司令部则紧急调动4艘驱逐舰与P-8反潜机,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布防。这种高强度监视行动,暴露出美日对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层焦虑。
美方的反应颇具矛盾性:北方司令部宣称中俄行动“不构成威胁”;却罕见地派出宙斯盾舰进行全程跟踪。军事专家指出,美军此举旨在搜集中俄舰艇的电磁信号与战术数据,尤其是中方新型驱逐舰的雷达特征与俄方反潜系统的工作频率。
«——【· 结语·】——»
当联合编队的舰影消失在鄂霍次克海的暮色中时,这场持续十余天的军事行动已在国际政治棋盘上投下关键一子。中俄以常态化巡航为支点,正逐步构建起北太平洋的安全新秩序。这种秩序既非冷战式的阵营对抗,也非单极霸权的强行灌输,而是基于国际法与多边合作的新型安全架构。
发布于:甘肃省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